文殊院后,娘娘庙前,26米大烟囱下迎来新生_化工_戏剧_成都

九游官方能退钱吗
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九游官方能退钱吗 > 新闻动态 > 文殊院后,娘娘庙前,26米大烟囱下迎来新生_化工_戏剧_成都
文殊院后,娘娘庙前,26米大烟囱下迎来新生_化工_戏剧_成都
发布日期:2025-07-26 03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97

当我们把城市当成一座有机生命力,它的更新便成了永续课题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超大特大城市步入存量型发展阶段,比起手术式的“大拆大建”,针灸式的小尺度有机微更新似乎正在成为趋势。

作为城市的观察者,过去几年间,YOU一直关注着发生在城市里的微小变化。

它们当中,既有“巷子里”“CACP ‘设计中?’”这样发生在社区里的更新,也有像“小石村”这样发生在村落里的新生,既有像“白家老茶馆”这样在镇上的改变,也有类似于“萌想星球”这样对老厂房的重新活化,我们甚至在三圣乡,观察过一座厕所给周围居民带来的真实改变。

基于此,YOU成都开设「大城市·小更新」栏目,期待以此,在一次次的更新中,回应城市最鲜活的呼吸。

第一期,我们来到了化工场主理人刘正东正在改造的最新空间——烟囱里26M,这里的前身是有着60余年历史的成都人民饭店。

他告诉我,麓湖店结业后,他将位于东2.5环的化工场实验艺术空间()也分租了出去,未来,老场或许将仅承担仓库功能,而包含戏剧、餐饮、中医、疗愈等多元业态的烟囱里26M,将成为“化工场”的主要营业阵地。

展开剩余93%

这是与正东的第三次见面。

第一次在城市音乐厅背后的丝竹路,他带着剧团在路边演《LA LA Land》,那场活动来了很多人,追着演员的步子,在街头看露天戏剧。

第二次在他位于崔家店南路香山长岛西侧的老场——化工场实验艺术空间,我踩在灰土四扬的路上,落了叶的树和电线桩胡乱“钉”在地上,几弯几拐走进一个老厂房,里面有工人在搞电焊。

刺耳声越来越近,火光击穿钢筋,师傅不耐烦地抬起头,手上的动作却没有停下:“什么场?演戏的?开啥子玩笑。”他的声音忽远忽近,我只好灰溜溜走开,终于在静悄悄的下午找到了那个躲在一堆老厂里的戏剧空间。

正东没来,他忘记了我们的约定。剧场大门扔了个旧沙发,我坐在那儿等他,老厂房的挑空甚高,阳光透过高高的窗口洒下,感觉有点不真实。

第三次见面,就是前两天。烟囱里26M开始试营业,我匆匆赶到,又遇到两个师傅在门口搞电焊,抬头一看,化工场的牌子已经挂上,标志性的大烟囱矗立在旁边,师傅给我指了指隔壁咖啡馆,“他在那边”。

这次的正东没迟到,但却在吃迟到的午饭。

手里拿着草帽、脖子上围着汗巾,剔得几乎接近头皮的板寸,比起空间或者戏剧厂牌主理人,眼前这个人似乎更像个搞工地的。

这让我想起了2019年化工场刚建时的一张照片,穿着汗衫的正东骑着一辆烂朽朽的三轮车,在那个被他相中的废弃胶水厂里运建渣。

他总是给我一种割裂感,加上之前聊天,他曾谈到自己的阅读障碍,看不了剧本,更让人好奇他在化工场到底是干什么的。

于是,这次我终于忍不住提问。回答是:我不碰内容,其他啥都干。

这其中,当然就包括让他最引以为傲的装修。从老场开始,他就亲自承接剧场的装修工作,这六年下来,一发不可收拾。

单方面自封“搞戏剧中最会搞装修的,搞装修里最会搞戏剧的”。最好笑的是,前段时间,有个学道的朋友给他算了一卦,说他五行缺土。“土建”这份,就更非做不可了。

而这一次动工地点,一路向北,北到了文殊院。

如果你曾经经过文殊院的文殊阁,那也许会在它的身后发现一座别有洞天的娘娘庙,而在娘娘庙后头竖着个红砖砌的大烟囱。

从庙子旁边的小巷子绕到大安西路39号,一扇那二年辰的老铁门出现在眼前,上面架着的拱形招牌写着“人民饭店”。

周边建筑的电线从它头上飞过,红色的背景底有些卷边了,不知多少次,成都北门的雨水带着灰尘冲下,在照片上留下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。

而这扇铁门正对着的地方,就是正东的烟囱里本里。

工是去年底开动的,但地方是2020年就偷偷瞧上的。

那会儿化工场刚成立一年多,从老厂房回家,人民饭店是必经之路。隔着铁门往里望了好几回,从来没进去过。

终于等到了2023年,有一次他路过,发现里面在改造,厚着脸皮托人打听,邀请对方负责人到化工场看戏。

那会儿他正忙着搞麓湖店,虽然没有正式开始合作,但为“烟囱里”的诞生埋下了种子。直到2024年底,麓湖店垮丝,突然有一天,他想起了那个在回家路上打望过无数次的地方。

人民饭店,最初叫“文殊院旅馆”,属于干部招待所。

这个地方本来是个空坝子,娘娘庙以前“抢童子”就在这边搞,民间传说更是神秘,说诸葛亮当年造北斗七星阵的井眼,有两个就落在这里。

修旅馆,很大程度是因为那会儿搞“三线建设”,要给来成都支援的人在北边一处落脚地。

1964年,“文殊院旅馆”改名为“人民饭店”,因为地处交通要害,生意越做越红火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成都刚开始办糖酒会,这里离会场近,来往商客都爱来这里下榻。

人民饭店呢,不仅提供住宿、餐饮,还可以洗澡。“那会儿整体条件差,普通家庭没有浴室,都是到外面的大澡堂洗澡,整个成都也就那么几个澡堂,人民饭店就是其中之一,在北边扮演起公共澡堂的角色。”

那根标志性的大烟囱,就是原来用来烧洗澡水的。

后来,糖酒会挪了位置,火了半个世纪的人民饭店,逐渐成为时代的眼泪。

不过,大烟囱始终立在那里。

2024年11月16日,“烟囱里”正式开工。

整个人民饭店占地10来亩,正东盘了545平方米,脑海里盘算——以围绕在大烟囱下的锅炉房和洗衣房为核心,呈现一个包含多元业态的戏剧艺术综合体。

图,是自己画的,施工也亲自下场。

一方面,节省成本;一方面,继续传承骨子里的装修基因。6年前,做老场时,他还不会画图,磕磕绊绊地用牛奶箱、鞋盒做微缩比例来搭模型。

后来做麓湖店时,请人设计竟然要几十万,刚好那段时间出不了门,就关在家里学了SketchUp,有了整体结构,具体的改造便走一步看一步。

在审美上,他一直对大空间,高层高、老建筑耿耿于怀。“是个人执着,同时又是内容需要,剧场的灯光打下,什么都不用做,就能生出一种故事感。”

于是,风格坚持修旧如旧,过程慢慢打磨,但这主要还是取决于能淘到什么样的材料,唯一的标准即:免费的,便是最好的。

545平方米被划分为九个空间,其中最大的面积有100多平方米,占据原来锅炉房的主体部分,正东进去时,这个曾经烧着“旺火”的空间早已被时间搁置,破败不堪。

屋顶漏了,机器被雨水冲刷,成了一堆废铁,墙体四处漏风。第一步,清理机器,补屋顶。翻遍周边能找到的地方也没找到和原建筑相同的大红瓦,于是,奢侈了一把,在闲鱼上找到了原产地,从祖国的北方,拉了几百匹瓦回来。

最费钱的地方,是隔壁子的洗衣房。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垣,整个空间都要重新搭,光买钢材,就花了好几万块,为它铺天花板时,正东索性搭了个公共露台出来。

除了“必要”的花费,剩下的,便主要靠“淘”和“捡”。

比如,墙上装饰的木材,其实来自于货运木头托盘,市场单价怎么也要50元,二手只要10元,正东买了100个,拆成小木条对破烂的墙体进行了“软包”。

洗衣房重装后,有一面大窗户,正东去废品站,淘了CBD拆下的整块玻璃,在它们被敲碎买渣前,以15块钱一大张的价格抢救了回来,最终一整面墙的窗户才花了60块。

有趣的是,空间的高度,也最终在规定层高内,以这些淘到的玻璃为准,细节设计不固定,边做边调整,不花钱有不花钱的玩法。

当然,这不是说,整个设计可以胡来,材料的组装还是得融入空间中去。

比如,锅炉房原来有两扇门,留了一扇作为正门,另一扇门改造为窗户,但同时又保留门体附于其上,打开之后,会发现它变成了一扇窗。

正东手搓的洗衣房吧台上方,有几盏吊灯,灯托直接用了别人不要的玻璃门,“应该是哪家的厨房门吧,看起来像”。

新空间的启动,也意味着化工场的一次全面革新。

它将不再仅是一个剧场,而是一个包含戏剧演出、当代独立戏剧博物馆、录音棚、创意小食、酒馆、面包、咖啡、中医疗愈、道茶等多元业态的复合生态。

A1化工场人民饭店剧场 /A2什么艺术视觉工作室/A3戏剧大排档/A4琉璃万事屋/A5复古酒馆/A6晓蝉院中医疗愈/A7烟囱面包房/B1画布咖啡

作为整个项目的文化基底,化工场将主理其中的剧场和戏剧博物馆部分,占据锅炉房的主体。

其余地方被切割成一个个小空间,小的仅10来平米,大的60、70平米,错落有致地聚合在剧场和博物馆四周,而它们,将交给不同的品牌伙伴来进行打理。

决定这么干时,正东在小红书上发布了招募消息,很快便得到了回应,此前,他们大多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,而现在,大家变成了伙伴、邻居、搭档。

有意思的是,空间里最不缺的就是不同材质和形态的梯子、楼梯、回廊,方便大家可以楼上楼下四处串门。

交织感也没有止步于内,而通过阳台、窗户、门洞等往外延伸,有时候脖子一伸,就能看见隔壁娘娘庙里老辈子些喝茶的场景,鼻子尖都能闻见一股三花茶和斋饭香。

记忆中,烟囱里是化工场的第三个场地。但严格意义上,却已经是化工场的5.0版本。

1.0的老场开业后,位置上的偏僻一直是正东的一块心病,虽嘴硬,但他一直在试图距离城市中心近一点,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,并探索与多元业态的链接。

2020年的“橱窗剧场”是2.0尝试,他们在宽窄巷子的一隅搭起了一个“售票窗口”,探索酒馆与戏剧的结合。

后来,又去到了锦江宾馆斜对面小啤的家,搞了个“沉浸式音乐剧酒吧”,又一次拓展了戏剧与餐酒的结合。

再后来,便是2023年位于麓湖的化工场CHEM-THEATER开业,不仅有业态的更新,更期待借助商业文案的力量让戏剧走进大众视野。

“每一次使力的方向都有侧重。”正东说谈:“最终的目的,都是扩大戏剧的影响力,让那些微乎其微的力量和声音,被听见,被看见。”

2022年,化工场停掉了向全国青年创作者发起征集的“化合计划”,差不多同时,团队决定不再养演员,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因为考虑成本,更重要在于对戏剧市场的整体考虑。

“我一直坚持做独立戏剧,以前以为戏剧从业者们缺乏崭露头角的舞台,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,而是我们的行业连真正的从业者都很匮乏,整体的戏剧教育都比较落后,小众,太小众了。”

这个东西不挣钱,也没有人愿意投钱,“但同时,全国各地总有那么一小拨人在坚持喜欢这个东西,所以,让更多人重新认识戏剧、了解戏剧是关键。”

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,新空间里,他专门设置了一个当代独立戏剧博物馆,它将尽可能对全国独立剧团的内容进行集中展示,包含戏剧书店、剧本档案馆、影音区、周边馆等部分。

同时,演出空间也将向全国各地的剧团开放,“我们期待将化工场变成一个平台,以更加公共的姿态,重新寻找可能性”。

“烟囱里26M”这个名字,是赶鸭子上架,大家一直怀疑,直到着急要开始做招牌了,“那就先这样吧”。

它其实就是“拿来主义”,正东说,根本也没起名字,在化工厂就叫“化工场”,旁边有大烟囱就叫“烟囱里”。

若硬是要说出个逻辑来,那便是充分尊重空间特质,人民饭店的烟囱,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坐标。

26M来自于它的高度,而“里”呢,好像现在的商业体,都挺喜欢叫“里”,不过它确实有聚合、承载的含义,就当成是期待人们来到这里就能沉浸戏剧的幻想吧,“说不定明天就成另一个‘太古里’了呢”。

他将“烟囱里”定位为1000平方米以下,具备文化调性和商业潜力的迷你非标商业。

不过,在他看来,现在大多数所谓的“非标商业”其实都是伪概念。“所谓非标,就是要区别于传统,应该突出它的个性化和不标准,它具备有趣的主理人、高粘性的客户和一种暖烘烘的温度。”

而烟囱里呢,好像恰好就是这样的存在。

一是因为它小,聚合能力有天然优势;二是因为这帮主理人、伙伴们都算有个性的“奇葩”,别的不说,“手搓功夫”超级强。

为此,正东专门留了个小房间当工具房,只要成为这里的一份子,空间设计、装修房子压根不用愁,带个脑袋来就行了,工具房一应俱全。

我问他,新空间成立后,你会给自己搞个更加高大上的身份吗?

他说,他想起了周星驰电影《功夫》里的“猪笼城寨”,每一窗户里都是人间百态,真正的高手大隐隐于市,既有各自的小九九,又能共同扛事儿。

“虽然当不起包租公,那就当个‘二房东’吧,一三五保证不停水。”

目前

晓蝉院中医疗愈画布咖啡已开启营业

剧场即将于7月底正式呈现

更多空间持续开放中,敬请期待

● ● ●

发布于:四川省

Powered by 九游官方能退钱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